专家学者酝酿和试验多年的公务用车改革(简称车改)方案,据说很快就要用“以补代配”的方式出台了。这对一个风烛残年的一般退休干部是“事不关己”。但由于匹夫有责的驱使,感到这种一切向钱看,只算经济账不顾思想变,饱含铜臭味的改革,绝不会健康发展以至早亡。因为它在内容上有腐败的成份。 人生在世,离不开物质营养和精神支撑来共同维持。精神支撑的主动脉就是思想。凡人皆知:有什么思想就走什么道路。人常说:取之有道,反之,如果取之无道就是腐败。有时看似有道的取之,也会变成无道。比如公车公权,本是国家和人民所给,因为有分配给我的就是我的这个思想,就会将有道变成无道。曾有人提出要从源头上铲除腐败,但未指出源头所在。我认为源头就在于把非我的当成我的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刚刚参加工作时,因为想家,三五天就要给家中或好友写份信。虽然公用信纸信封就放在办公桌上无人管,但还是自己花钱去商店买信纸信封。只感到公用信纸信封是公家的。现在,只要是发到个人的东西(包括物质和权力)就认为是个人的。以一件小小的工作服来说,工作服是为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穿戴的,但许多人认为发给我的就是我的,是象征特殊身份的标志。非工作时间:交警穿上工作服就能拦车搭顺、工商人员穿上工作服就能从个体商铺买到便宜货、城管穿上工作服就能从小摊贩处拿到不花钱的东西。如果把工作服看作是公家的,非工作时间不能穿。谁还能搞这些特殊呢?至于公车公权的例子,无需再举也是众所周知。
车改方案的主轴就是公变私,且看似公平定量而出现不平的结果。单位性质不同,出行概率当然有别。车补量的差别就会显现出来。就同一个单位而言,有人需经常出行,有人则需要多在办公桌前,同样的车补标准,有人因车补不足需要自掏腰包,有人则无功增福利。这种都是为公而有贴有余的不平不等,对人们的思想变化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将这种不平不等,一切向钱看的铜臭味称为“腐败的非物质病菌”,也就算腐败的源头。可悲的是这种思想上深受其害的腐朽剂,不但没有引起国家的注意,反而得到中央电视台的大力推广。
按劳所得是劳动报酬的原则。工农大众想赚到一万块钱,需要付出多大的力,受多大的苦,冒多大的险。而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播放的《开门大吉》。每猜对一首歌曲,就有几百元的收入,每天晚上总有几个人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内就有几千到几万元的收入。这与工农大众赚钱的力度形成了多大的反差。回顾过去,一九六二年,人们吃糠、咽叶、啃树皮。生活虽苦,却很少有人发牢骚,那是因为谁都是这样,人人平等。如今,吃的是白面大米鱼肉酒,生活提高了几十倍,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在骂娘。他们感到,比起生活在鱿鱼海参猴头燕窝之中的人差别太大。在全国人们对十八大后反腐力度的加强深感欣慰,也很抱希望之时,一切向前看的铜臭味蒸蒸日上,又给人们泼了一瓢希望的冷水。
以车代步是社会的进步,用公车必是因公而出,所以,凡是离开办公室去办公事就是公出,所需费用就应该以需所供。过去外出办公均以公差报销车船费及生活补助,后因社会进步配了公务用车。现在要进行车改,本来简简单单,又是多年成功经验的报销制度,实行起来就完全可以,为何要拐弯抹角,别出心裁地经济补偿代替配车呢?是否与决策人的利益有关。或许是过去没有本市出差之说,现在在本市范围内开会、巡查,均需坐车,这样的话加一项本市出差不就可以了吗?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考虑量的多少,而是体现了需者享补,无功不禄的公平原则。
理通天下,事在人为。因为车改的厉害直接关系到改革的决策人,如果这些人有公而忘私的宏大胸怀,改革就不会掺杂进腐败的细菌,否则,又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游戏。